曾幾何時,工匠是一個中國老百姓日常生活須臾不可離的職業,裁縫、補鞋匠、篾匠、鐵匠……他們做著平凡而普通的小事,用精湛的技藝為傳統生活景圖定下底色。
隨著農耕時代結束,社會進入后工業時代,一些老手藝、老工匠逐漸淡出人們日常生活。在城市邊緣、鄉鎮街頭,偶爾還有匠人們的身影,他們一絲不茍、孜孜不倦,將畢生歲月奉獻給一門手藝、一項事業,其利雖微,卻長久造福于世。
在黨史學習教育中,棗山園區開展年輕黨員們尋找走訪傳統手藝人活動,感悟時代記憶,傳承工匠精神。在走訪過程中,新時代黨員干部們聆聽傳統手藝人的講述他們的故事,傳承他們一絲不茍、孜孜不倦、堅韌不拔的工匠精神。
代聯根,今年70歲的他從事修鞋工作近50年。一個工具箱,兩根小板凳,一個托鞋器,一把小釘錘,一臺扎鞋機,一張圍裙,是他的全部道具。叮叮當當敲打,為人們遠走天涯釘牢基礎,每天,穿透歲月風塵,只為人們夢圓腳下。
2004年,近四十歲的胡虹霞麻紡廠下崗后,重拾丟掉20年的裁縫手藝,實現人生第二次創業,近二十年如一日堅持為鄉里鄉鄰的衣裳縫縫補補。在她的世界里沒有“小事”,都是“大事”。
紅廟辦事處周鑼鋪村宋平超與妻子徐建菊,四十余載風雨專注于修鞋、補鍋、修傘等,他們在商業街一做就是二十六年,一年接待上萬顧客群眾,長久造福人們。
在棗山老街有一位黃師傅堅守著鐵鋪40年,叮叮當當敲打,鑄鐵作鋤犁,春耕待秋熟。鋼化四濺,鍛造人生堅韌的品格和頑強的意志。
……
這些只是中國傳統手工藝人的一角縮影,他們堅守的是一種情懷和信仰,因為他們的堅守與追求,成為了一個時代的記憶和文化。
編輯:李娟

延伸閱讀
時政
黨媒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