侯立新
蔣可然烈士
誓將日寇趕進洋
東洋鬼子太猖狂,燒殺搶掠辱親娘。
新仇舊恨一起涌,抽刀殺向古戰場。
還我河山還我娘,愿向戰袍灑血漿。
金猴奮力降妖魔,誓將日寇趕進洋。
蔣可然(1915-1949),四川武勝縣人。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。先后擔任中共重慶南岸區委書記、巴縣支部書記、巴縣工委書記、大竹、北碚中心縣委書記、武勝縣特支委員和上川東第八工委委員。1948年,在華鎣山起義中,先后擔任西南民主聯軍川東縱隊第八支隊軍事負責人,西南民主聯軍聯合支隊突擊隊指導員。
1937年,盧溝橋事變爆發,中國大地的抗日烽火點燃了蔣可然的愛國熱情,積極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。他先后參加了業余讀書會、抗日救亡隊等進步團體。目睹日寇的野蠻行徑,蔣可然義憤填膺,奮筆寫下了這首充滿激情的抗日詩歌。標題是為了便于賞析加上的。
整首詩情感由悲憤到仇恨,最后升華到發憤?!皷|洋鬼子太猖狂,燒殺搶掠辱親娘”。是對日寇入侵犯下滔天罪行的控訴。這里,“親娘”指生我養我的祖國。這一感情色彩十分濃厚的比喻,表達了赤子對祖國的深情。母子連心,東洋鬼子肆無忌憚,燒殺搶掠,無惡不作,甚至喪盡天良、滅絕人性,這是對主權、尊嚴和正義的踐踏,這一切發生在“親娘”身上,每一道傷口都戳到了作兒女的痛處,所以,心中充滿悲憤。
侵略者的鐵蹄踏碎了中華大地的寧靜,這片土地的主人無家可歸,到處流浪,有的家破人亡,倭寇屢犯中華,血債累累,割地賠款,國家更加積弱積貧,任人宰割。所以“新仇舊恨一起涌”,這種仇恨之情激發了熱血男兒“抽刀殺向古戰場”豪邁斗志。1937年9月,22歲的蔣可然毅然辭去在重慶川江航務管理處的工作,回到家鄉武勝,與愛國熱血青年一起,自籌資金組建民眾抗日宣傳隊,在縣城及鄉鎮演出抗戰話劇、街頭劇以及救亡歌曲。
“還我河山還我娘,愿向戰袍灑血漿”和上一句“抽刀殺向古戰場”都是因憤怒而集聚的如火山般的力量。大有李白《白馬賦》中“發憤去函谷,從軍向臨洮”的壯士情懷。要實現“還我河山還我娘”的愿望,就必須匯聚熱情,凝聚力量。1938年夏,蔣可然帶著籌集的資金到重慶南岸玄壇廟,開辦戰時民眾補習學校,宣傳抗日救亡道理,激發進步青年的抗日救亡熱情。1938年秋,蔣可然擔任重慶南岸區委書記,23歲的蔣可然成為職業革命者。他和他的同志們在南岸區成立抗日救亡工作團,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政策,開展抗日救亡運動。
“金猴奮力降妖魔,誓將日寇趕進洋”。表達了正義的力量必定戰勝邪惡的堅定信心?!敖鸷铩本褪且磺锌谷盏恼x力量。為了讓正義的力量更加強大,為了奮力降妖魔,為了把日寇趕回大洋,蔣可然把更多的熱情投入到抗戰中,深入南岸和巴縣的工礦、農村、學校,組織黨員辦工人夜校、農民識字班和青年文化補習班,發動工農群眾支援抗日戰爭,他靠著一雙鐵腳板不分晝夜、不知疲憊地為抗日救亡運動奔波,同志們都稱他為鐵腳板書記。夜校一位學員寫詩夸贊他:“巴縣有個小老蔣,日夜操勞工作忙。教導窮人學文化,甩掉文盲心里亮。號召群眾救祖國,神州吐沫匯海洋。同仇敵愾御外辱,鬼子絕沒好下場”。
蔣可燃對祖國、對革命事業始終充滿激情。1940年,任梁達(大竹)中心縣委書記期間,與18歲的劉文濤假扮夫妻,從事地下革命工作。在那個艱苦而危險的環境下,革命這條紐帶把兩個年輕人的心越拉越近。1941年,經組織批準,兩人正式結為夫妻,從此并肩作戰。1948年8月17日,蔣可然參加領導武勝三溪起義,9月,華鎣山武裝起義失敗后,他被捕關進重慶渣滓洞監獄。在獄中,他受盡各種酷刑仍然堅貞不屈。1949年11月14日深夜,蔣可然與江竹筠等30名優秀的共產黨員犧牲于重慶歌樂山電臺嵐埡,為新中國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。蔣可然犧牲后,劉文濤獨自一人將烈士孩子拉扯大,始終堅守著對英雄丈夫的感情,60多年,沒有再嫁。在她的生日宴會上,孫子蔣珂特意為奶奶彈唱了羅大佑的 《閃亮的日子》?!澳阄覟榱死硐?,歷盡了艱苦。我們曾經哭泣,也曾共同歡笑。但愿你會記得,永遠地記著,我們曾經擁有閃亮的日子……”聽著歌聲,劉文濤的眼角閃動著淚花,一定想起了與丈夫在一起的戰斗歲月,一定想起了滿懷激情留下抗戰詩歌的丈夫蔣可然。
作者單位:中共廣安市委黨史研究室
